每周市场信息汇总(5月12日至5月16日)
一、本周信托市场资讯
二、本周权益市场资讯
三、精选基金产品上周表现
四、城投债市场资讯
1、二季度以来地方发布的拟用专项债收储土地规模爆发式增长。克而瑞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以来,地方发布的拟用专项债收储土地规模爆发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4月份公告的拟用专项债收储土地面积达7198公顷,涉及金额1730亿元,面积、金额均已超出一季度总量。截至5月13日,全国已有171个城市发布专项债收储土地计划,合计收储金额达到3918亿元,明确涉及收储宅地规模达到6565公顷。据克而瑞研究中心测算,若公布的收储宅地规模如期落实,等效于2025年前四月新房成交面积同比至少增长了54%,助力全国新房去化周期下降超过2个月。
2、关税扰动下,中资美元债回报率上升,中资地产债指数单周上涨1.21%行至年内高点。债利率攀升的背景下,叠加市场风险偏好下降,是带动各类中资美元债板块收益率抬升的关键因素。以iBoxx指数为例,中资美元债整体板块与地产板块收益率上行幅度较大,其中Markit iBoxx亚洲中资美元房地产债券指数单周上涨1.21%,已行至年内高点。“不过中资美元债市场近期调整向上,更多缘于关税政策变化带来的流动性收紧与长端风险溢价的抬升,而非出自于中资主体信用风险的变化”,中信固收分析师徐烨烽表示。
3、潘功胜:欢迎更多拉美国家来华发行熊猫债。2025年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会见了随巴西总统卢拉访华的巴西央行行长加利波罗,双方就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和深化双边金融务实合作等议题交换了意见。潘功胜表示,中国与巴西等拉美国家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代表,在金融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为中拉经贸合作、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中拉应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推进金融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近年来,中国金融高水平开放不断深化,熊猫债市场创新日益活跃,制度安排愈加国际化,资金使用更加便利。中方欢迎更多拉美国家来华发行熊猫债,共享市场发展机遇。
五、港险市场资讯
1、香港证监会:丰富互换通产品类型 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5月15日,香港证监会发文显示,在与相关监管部门充分总结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以下简称“互换通”)运行经验,拟进一步丰富互换通产品类型。其中,一是延长合约期限,延长利率互换合约期限至30年,满足市场机构多样化风险管理需求;二是扩充产品谱系,推出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两地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机构将陆续上线以上优化措施。据悉,互换通自2023年5月15日上线以来,业务量持续上升。截至2025年4月末,20家境内报价商与79家境外投资者,累计达成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1.2万多笔,名义本金总额约6.5万亿元人民币。香港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内地与香港金融及证券监管机构将继续指导两地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机构,根据互换通的运行情况,持续完善相关机制安排,稳步推动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繁荣发展。
2、内地赴香港银行开户热。在美元存款高息与港股市场走强的双重推动下,内地投资者正掀起新一轮“南下开户潮”。时代财经梳理发现,香港美元存款利率普遍较内地高出150个基点,部分银行新客户优惠利率可达4%以上,这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跨境“套利”。与此同时,港股市场持续走强,恒生指数年内涨幅近17%,蜜雪集团(02097.HK)、沪上阿姨(02589.HK)等消费新股首秀涨幅均超40%。有投资者向时代财经透露,其近期参与港股打新,中签一手的收益超万元。旺盛需求导致香港银行开户预约“一号难求”,部分网点预约周期已排至1周后。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向时代财经指出,香港开放且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虽为投资者提供多元选择(如投资型保险、跨境理财等),但其与全球市场也深度联动,若美联储下半年启动降息周期,香港高息存款利率或将同步下调,直接压缩套利空间;同时,全球资金再配置可能引发港股波动,降息虽短期提振估值中枢,但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与资本流动转向或将加剧市场波动。
3、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鼓励广期所积极探索电力期货,支持在广期所推出与香港交易所跨境合作品种。新华财经北京5月12日电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见》。其中提到,创新服务低碳发展的绿色金融业务。鼓励广州期货交易所积极探索电力期货,做精做深新能源期货品种体系。加强企业碳账户、碳核算能力机制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基于企业碳账户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推动企业和金融机构按照最新标准开展可持续信息披露。支持绿色建筑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赴港澳发行绿色及可持续债券。支持南沙深化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加强与港澳在平台建设、融资对接、标准制定等领域合作。加强绿色电力消费认证应用,鼓励金融机构按照绿色电力消费水平对企业给予支持。培育绿色认证机构。